用户登录

您好,欢迎来到,请登录通行证进入会员服务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热点新闻

回望新中国铝工业前30年的艰难发展历程,不忘来时的路程!

新闻来源: 发布时间:2019-10-10 07:40:00

 

中国铝工业是在新中国建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1949年全国铝产量仅10吨。经过1949年至1978年的艰难发展,基本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铝工业体系,为国民经济、国防工业、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原抚顺铝厂鸟瞰图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30年铝工业的发展

      1.三年恢复一五

新中国成立伊始的194912月,原重工业部就召开了全国有色金属会议,决定建设山东氧化铝厂、抚顺电解铝厂和吉林炭素厂,并被列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

1950年在山东张店开始建设新中国第一个氧化铝厂,即山东铝厂(501厂);1952年在山东淄博开始建设新中国第一个铝土矿,即山东淄博铝土矿,1954年建成投产,开采出了新中国第一批铝土矿、生产出了第一批氧化铝。当年中国氧化铝产量为2.66万吨。建设期间,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验研究,开发了碱石灰烧结法工艺,发明并应用了石灰法回收铝酸钠溶液中镓的技术,使我国镓产量在1958年达到4.3吨,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镓生产国。

1949年在前苏联的援助下,我国开始筹备建设新中国第一个电解铝厂,即抚顺铝厂(301厂)。19524月,抚顺铝厂一期工程开工建设,设计产能为年产铝锭1.5万吨,采用45kA侧插自焙阳极铝电解槽和水银整流器,全系列安装槽数为144台,并配套阳极糊1.1万吨和氟化盐2100吨产能。1954101建成投产,109新中国第一包铝水在抚顺铝厂出炉浇铸成型。

 

                1958年2月13日毛泽东主席视察抚顺铝厂

1919年中国出现第一家铝制品厂开始,到1949年的30年间,中国的铝加工企业不到10家,以生产日用铝制品为主,年产量很低,也没有完整的统计数据,更没有一家生产铝挤压材和铝锻件的企业。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及时采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政策,促进了铝加工企业相继恢复与扩大生产,并积极试制新产品。1952年,为支援抗美援朝,一些装备和技术条件较好的铜加工企业开始承担部分铝制品的试制与生产,先后试制了修理飞机用的铝板、棒、线、管等材料。为了满足新中国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1953年),新中国开始建设第一个大型综合铝加工企业,即东北轻合金加工厂(101厂)。整个工程分两期进行,是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中的两项。1954-1956年建设第一期工程,1958-1960年建设第二期工程。第一期工程于195611月全部建成投产并经国家验收,形成了2万吨铝板材、900吨铝管材、3000吨铝型材、1100吨铝棒材、1000吨铝线材的年生产能力,为新中国铝加工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为了满足民用铝材产品的需要,相继建设投产了宁波铝合金材料厂、南京铝制品厂、芜湖铝制品厂、石家庄市有色金属加工厂、沈阳市铝材厂、上海铜厂(生产铝材)、上海有色合金厂等企业。

 

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历史照片

新中国的铝用炭素工业是伴随着电解铝工业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由苏联援建的抚顺铝厂配套建设了自焙阳极糊车间。1955年,前苏联援建的吉林炭素厂投产,产品包括铝电解用普通阴极炭块、阳极糊、石墨电极等,其技术装备达到了国际40年代末的水平,基本上可以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操作。

中国氟化盐生产始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期间,当时建立的满洲轻金属(株)(即抚顺铝厂前身)的助剂工厂就生产氟化盐,19381944年间共生产氟化盐4108吨。日本投降后,工厂遭到破坏。1950年,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恢复建设,19544月新中国第一个氟化盐车间建成投产,设计能力2130/年,供抚铝自用。

截止到1957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从铝土矿开采,到氧化铝、电解铝和铝加工材生产,相对完整的铝工业生产体系。当年,中国氧化铝产量9.07万吨,电解铝产量2.89万吨,铝加工材产量1.23万吨。

 

2.大跃进调整时期(1958-1965年)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铜铝工业的指示》,铝被确定为国民经济的第二大金属材料。原冶金工业部开始对铝工业的发展给予巨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使中国的铝工业开始走上了发展轨道。1964年还成立了“中国铝业公司”,主要负责组织恢复和发展我国铝工业,并为即将建设的地方铝厂,如南平、合肥、兰溪、南宁铝厂等提供技术支持。

19581965年,山东铝厂实施了烧结法流程的填平补齐工程,1965年实产氧化铝27.71万吨。同年,建成了以综合利用赤泥的水泥厂,年产水泥38万吨。郑州铝厂于1958年动工建设,1965年烧结法部分建成投产,1966年拜耳法部分投产,从而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混联法氧化铝生产流程。

195912月兰州铝厂和山东铝厂电解铝分厂,19605月包头铝厂,19603月郑州铝厂电解铝分厂相继建成投产,加之抚顺铝厂,初步形成了新中国五大电解铝厂的生产格局。这些电解铝厂采用的技术主要是模仿前苏联的旁插和上插自焙阳极砖砌槽壳的电解槽技术和水银整流器供电设备,其主要缺点是效率低、能耗高、劳动强度大、车间操作环境恶劣、环境污染相当严重。60年代初期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和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联合开发了一槽三机技术,即80kA上插自焙阳极电解槽和上插槽拔棒机、悬臂打壳机、阳极糊连续混捏机

1958610,东北轻合金加工厂二期工程动工建设,于1959年至1962年陆续建成投产。期间,原拟由前苏联援建的年产10万吨铝及铝合金加工项目由于苏联政府撕毁协议,党中央决定,立足国内,自力更生。为此,冶金部、一机部通力合作,积极组织力量设计制造了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3万吨立式模锻水压机、1.25万吨带穿孔卧式挤压水压机、2800mm四重可逆式热轧机和冷轧机,为19657月自力更生建设中国第二个大型铝加工企业(西南铝加工厂)创造了良好条件。1959年,中国人民银行614厂开始利用多余的生产能力加工军用雷管铝带和铝母线;19607月,新中国最后一家外商企业“华铝钢精厂”有偿转为国营,更名“地方国营上海铝制品厂”,后改称“上海铝材厂”,隶属于上海市轻工业局,改为国营后该厂获得了快速发展,铝材产量成倍增长,并于1961年试制成功牙膏管纯铝板,所生产的铝箔也开始出口。1962年北京有色冶金设计总院成立加工处,1963年该加工处外迁洛阳成立专业加工设计院——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院,专门从事有色金属加工项目的工程设计。

1963年,抚顺铝厂阳极糊车间根据上插式电解槽的特点和需要,开始试制上插阳极电解槽用的小块阳极糊,并于次年在上插槽上进行了工业试验。1965年抚顺铝厂开始试制预焙阳极炭块,并进行了预焙槽工业试验。这一时期,为新建郑州铝厂配套建设的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氟化盐厂,于19594月投产。19588月国家指示正在建设中的湖南铝厂(即后来的湘乡铝厂,现在的湖南有色湘乡氟化学有限公司)套用湖北大冶的蓝图增建氟化盐车间;1959年又决定套用湖北大冶的蓝图建设了甘肃白银有色公司氟化盐厂,均达不到设计产能。在这期间,抚铝氟化盐车间也进行了扩建,产能达8000/年。

3.文化大革命及后期(19661978年)

1969郑州铝厂氧化铝产量达到17.8万吨,随后又进行了二期、三期扩建,到1972年基本形成了年产38万吨氧化铝的能力。期间,洛阳铝土矿开采项目也建成投产,并向郑州铝厂供应较高品位的铝土矿。贵州铝厂自1958年开工建设,几经曲折,1978年修文铝土矿项目和一期拜耳法工程建成并投产。

19669月贵州铝厂、19708月青铜峡铝厂、197412月连城铝厂相继建成投产,加之以前建成投产的抚顺铝厂、山东铝厂电解铝分厂、兰州铝厂、郑州铝电解铝分厂及包头铝厂,形成了八大电解铝厂的生产格局

建设投产初期八大电解铝厂的基本情况

铝厂名称

开工时间

设计产能

自焙槽型

槽数

一期投产日

抚顺铝厂

1952.4

1.5万吨

45kA侧插槽

144

1954.10

兰州铝厂

1958.8

2.5万吨

60kA侧插槽

168

1959.12

山东铝电解铝分厂

1959.5

2.5万吨

60kA侧插槽

172

1959.12

郑州铝电解铝分厂

1958.8

2.5万吨

60kA侧插槽

172

1960.3

包头铝厂

1958.9

2.5万吨

60kA侧插槽

172

1960.5

贵州铝厂

1964.9

3.4万吨

80kA上插槽

176

1966.9

青铜峡铝厂

1965.4

3.5万吨

80kA侧插槽

176

1970.8

连城铝厂

1971.12

6.0万吨

75kA侧插槽

336

1974.12

60年代中期后,随着硅整流器在国内的应用,以及预焙阳极铝电解槽在国外得到广泛推广,为国内进一步摸索不同规模下铝电解槽的经济电流容量及实施预焙化改造提供了机遇。1965年我国开始在抚顺铝厂进行135kA预焙阳极铝电解槽试验。1966年冶金工业部决定在郑州铝厂电解分厂恢复改建工程中采用60kA砖砌槽壳预焙槽技术,19661140台砖槽投产,1967年又全部停产。1967年同时设计了80kA边部加工敞开式预焙槽,安装槽数为166台,同年540台槽投产。

19657月,西南铝加工厂建设正式破土动工,19707月板带车间投产,19739月模锻车间投产,一期工程全部建成,共形成2.45万吨/年生产能力,其中:板材2万吨/年、管材200/年、棒材580/年、型材1220/年、模锻件2500/年。1973年开始二期建设,建设一个生产能力为4000/年的中小管、棒、型材车间。西南铝加工厂一、二期主要生产设备均为国产设备。为进一步改善中国铝加工工业布局,国家确定建设西北铝加工厂,该厂实际属于军工搬迁企业,主要设备由东北轻合金加工厂迁入。19657月西北铝加工厂建设正式破土动工,19689月陆续投产。主要生产车间有熔炼熔铸车间、挤压车间、箔材车间与制粉车间。生产设备除主要从东北轻合金加工厂迁入外,还从日本宇部兴产公司引进16MN7.8MN卧式内置双动油压机各1台,分别于1970年和1973年投产使用,这是中国从国外最早引进的现代化油压机。在这一期间内建设的地方铝加工企业有:沈阳铝加工厂、长沙有色金属冶炼厂、徐州铝厂、乌鲁木齐铝厂、广西南宁铝厂、河北马头铝厂、天津铝合金厂、长沙铝厂、辽宁电子铝箔厂、长沙金属压延厂等60余家。

19711973年,吉林炭素厂和抚顺铝厂进行了振动成型生产预焙阳极试验和工业应用实验,并获得成功。郑州铝厂借鉴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于1973年开始改造焙烧炉,197732室敞开式环式焙烧炉改造成功。根据70年代铝工业发展的新部署,白银氟化盐厂于1969年竣工投产。1971年湘乡和白银都进行了扩建改造,扩建后,湘乡氟化盐产能达到了3万吨,白银产能达到了2万吨,我国氟化盐的产能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外,于1963年起开始逐渐进入国际市场,销往欧、亚、美、澳、非各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在这一时期,中国氧化铝工业研发、应用了混联法流程,完善了某些技术经济指标,如氧化铝回收率和碱耗等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烧结法流程也得到了改造和优化,如开发了生料加煤排硫、粗液脱硅等技术,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烧结法生产氧化铝的工艺,为正在建设的贵州铝厂和随后建设的山西铝厂提供了技术基础。

截止到1978年底,经过近30年的艰难自主发展,不仅建立起从科研、勘探、设计到矿山开采、冶炼、加工以及废杂铝回收再生的完整铝工业体系,而且初具规模,基本能满足国防和经济建设最低限度的迫切需要。当年,中国氧化铝产量77.87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5.11%;电解铝产量29.61万吨,年均增长率为23.41%;铝加工材产量10.56万吨,年均增长率为31.33%

 

( 节选自新中国60年铝工业发展《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60年》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