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热点新闻 |
||
能吃的保鲜膜!河南教授用「果蔬汁 + 土豆淀粉」搞出颠覆性发明新闻来源: 发布时间:2025-06-20 09:21:00 生物塑料研究院报道,近日,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黄现青团队研发出果蔬汁改性马铃薯淀粉基可食用包装膜技术,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食品领域期刊《食品包装和保质期》上。为解决传统塑料污染问题提供了创新方案。 全球科研界对可食用包装膜(EPFs)的探索始于上世纪90年代,近年来因环保政策倒逼和消费者环保意识觉醒而迎来快速发展。中国科学家也在该领域积极探索,黄现青团队就是其中之一,他们长期致力于开发食源生物聚合物基的EPFs,以缓解塑料包装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 团队选择马铃薯淀粉作为成膜基质,主要基于其年产量超8000万吨的产业基础、特有的糊化凝胶特性以及作为主食成分的安全性优势。 针对纯淀粉膜的脆性缺陷,团队引入双重改良方案。一方面,采用果蔬汁作为天然填料,利用其中酚类物质增强抗氧化性,同时通过色素成分实现视觉优化;另一方面,添加海藻酸钠形成交联网络,使薄膜拉伸强度提高45%,水蒸气阻隔性达到传统塑料膜的85%。此外,“浇铸成膜法”工艺创新也是核心突破之一。科研人员通过精准控制糊化温度和干燥条件,成功制备出厚度在0.05到0.10毫米之间且厚度可调控的均匀薄膜。相比传统流延法,该工艺能耗降低30%,且无需复杂设备,适合现有食品企业的技术改造。 与同类产品相比,该成果抗氧化性能超越市面上90%的合成保鲜膜,色彩选择多达12种天然色系,成本仅为蛋白质基膜的1/3。其原料全部来自食品级组分,可直接应用于方便面调料包等即食产品内包装,实现“包装即食材”的创新。 若将30%的传统塑料包装替换为该可食用包装膜,每年可减少塑料使用1.5万吨。在生鲜领域,可延长草莓货架期3至5天,减少20%的损耗。从长远来看,还有望成为“活性包装”载体,搭载益生菌、维生素等营养组分。 该技术产业化面临一些挑战,包括连续化生产工艺的适配问题,目前实验室单次成膜需要24小时,而生产线要求每分钟产出20米;机械性能需对标工业标准,成膜的拉伸强度仅达到聚乙烯膜的60%;成本控制难题,当前成膜成本为0.8元/平方米,需降至0.3元/平方米以下才能具有市场竞争力。为解决这些问题,河南农业大学团队已启动产学研深度合作,与设备制造商联合开发辊压式连续成膜装置,尝试通过微波预处理技术缩短干燥时间,并探索淀粉纳米晶增强技术以提升机械性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