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您好,欢迎来到,请登录通行证进入会员服务中心。

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热点新闻

循环快递箱困局 | 环保潮流为何难成气候?

新闻来源: 发布时间:2025-07-30 09:23:00

在中国快递业日益庞大的包裹洪流中,绿色转型正成为一场迫切的变革。2024年,全国快递业务量高达 1700 亿件,连续第 11 年全球第一。然而,这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环境代价。数据显示,2020 年全国快递包装碳排放总量达2395.84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若要完全抵消,需种植相当于一个北京市面积的森林。

在这样的背景下,循环快递箱成为行业关注的“解题思路”。但现实却是,尽管环保与政策高度支持,这项技术仍在全国范围内“叫好不叫座”。

环保效益明确

循环快递箱的减碳潜力十分可观。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24 年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超 95%,使用可循环包装的快件达 10 亿件,回收复用瓦楞纸箱超 8 亿个,减少废弃物近 2000 万吨。顺丰冷运循环箱累计投入 18.43 万个,循环 142 万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182 吨,相当于种植32800棵树。

环保机构“摆脱塑缚”的研究指出,循环包装只需使用 6 次便能实现碳减排,达到28 次则可实现经济效益转正。海南邮政的试点更显示,可循环快递箱循环超过50 次,单次成本较传统纸箱降低30%,年减排效果相当于种植数万棵树。

推广难在系统执行力

尽管环保效益显著,循环快递箱却难以大规模普及。业内普遍指出,关键难题不是“技术能否实现”,而是“系统能否执行”:

首先是高昂成本。灰度环保萧高飞透露,可循环箱的采购成本是普通纸箱的 15 20 倍。即便长远来看具备成本优势,初期投入及运营支出仍让企业感到压力。加之回收、清洗、分拣、调拨等环节,单次使用成本仍居高不下。

其次,回收流程复杂。当前多依赖快递员回收,但快递员本已任务繁重,回收意味着额外负担。调查显示,82% 的消费者虽然愿意使用循环包装,但实际中,很多人因便利性不足或卫生疑虑而不参与回收。

再次,数据孤岛制约管理效率。循环箱需要精准追踪,但电商、物流、仓储等多方系统互不连通,信息断链导致调度不畅,增加了运维难度。京东就遇到“青流箱”在仓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导致资源浪费。

巨头探索各显其能

顺丰自 2017 年开始试点循环快递箱,初期投入 63.8 万个,2021 年再增加 140 万个。2024 年,顺丰首次将冷运循环箱用于“最后一公里”派送,循环次数超 30 次。截至 2024  9 月底,顺丰冷运箱累计循环 142 万次,减少碳排放1182 吨。然而,顺丰华南副总裁萧高飞坦言,全行业循环箱渗透率仍不足1%。瓶颈不在箱子本身,而在缺乏闭环运营机制和快递员执行意愿。

京东自 2017 年启动“青流计划”,打造多场景循环体系,年循环使用次数超7000万次。其“青流箱”单箱可循环 50 次以上,并通过 RFID 实现“一箱一码”全流程追踪。然而在逆向物流环节,仍存在回流成本高、不同型号箱体分布不均的问题。

EMS 则利用密集网点和稳定路线,推出数智化可循环封套袋和箱体。用户通过扫码即可开箱并预约回收,主要在法院公文、身份证寄递等特定场景试点应用,尚未在面向 C 端市场大规模普及。

创业公司与资本的积极投入

灰度环保是国内循环快递箱领域的重要探索者。2017 年,创始人柴爱娜提出“包装不应是一次性的”理念,并推出首款循环快递箱,使用可再生材料且可100% 回收再利用。短短几年内,公司从千万级天使轮融资,发展到数千万元Pre-A 轮,再到亿元级 A 轮,为全国网络布局提供了资金支持。

目前,灰度环保已投放超 1000 万只循环箱,累计完成2亿次循环,减少碳排放约 16 万吨。公司还搭建“中心仓+卫星仓”模式,并通过每个箱体的“身份码”实现全流程追踪,将损耗率控制在行业低位。

灰度环保与安踏的合作尤具代表性。自 2021 年起,向安踏供应超 10 万个循环箱,用于 20 多公里短途运输。每个箱子月循环 5 次,仅需一个月即可摊平成本,绝大部分箱子已连续使用 3 年仍保持完好,大幅降低了安踏的包装开支。

冷链成潜力突破口

业内普遍认为,冷链运输、电商大件、社区团购等高值高频场景,是循环箱落地的最佳突破口。冷链配送流程标准化、频次高,适合循环使用。

顺丰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的“丰调箱”,通过气阀调节内部气体浓度,可替代传统冰袋,2.5 公斤樱桃包裹减重 1 公斤,物流成本降低 30%

此外,“袋中袋”设计提升了环保内袋的可替换性,既优化用户体验,也提升了回收效率。

政策支持持续加码

政策层面对循环快递箱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

2020 年底,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提出,到 2025 年推广 1000 万个可循环快递箱。

2023 年,又发布《深入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行动方案》。

今年 6  1 日,《快递暂行条例》修订版正式施行,首次在法律层面对快递包装单独设章,要求企业建立包装操作规范及回收管理制度。

然而业内普遍认为,未来关键是“强标准、强执行”。灰度环保萧高飞表示,需统一循环箱规格,制定兼容一次性与循环包装的过渡标准,并建立监督与惩戒机制。环保机构“摆脱塑缚”则建议,政府应搭建共享回收体系、打破数据壁垒,并引入一次性包装禁令、塑料税及生产者延伸责任制(EPR),为企业分担初期成本。

从“可选”走向“必选”

快递业的绿色转型正从理念走向实践。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底,智能装箱技术已让包装耗材减少 20%,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超95%。全国环保包装企业已超 10.9 万家,其中广东、上海、江苏、山东四省市占比超过 52%

虽然循环快递箱目前渗透率不足 1%,但从灰度环保的探索,到顺丰、京东、EMS 的布局,再到顶层政策的不断加码,这场绿色革命已无法逆转。正如一位快递员所言:“十万个快递,只有三个用循环箱,但这就是起点。”这不仅关乎一个箱子的循环,更是一场全行业、全社会的系统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