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热点新闻 |
||
小包装大乾坤!食品界集体“缩水”背后藏着什么生意经?新闻来源: 发布时间:2025-08-18 08:35:00 包装规格是食品饮料行业重要的产品策略之一,不同品类在规格选择上呈现出差异化趋势。东方树叶通过 330ml、900ml 和 1.5L 装的三次升级巩固无糖茶市场龙头地位,即饮咖啡则以 9.9 元 / 1 升的大包装性价比优势争夺外卖咖啡市场份额。 与之相反,冰淇淋、薯片、啤酒、方便面等品类却在走向 “迷你化”,小包装产品凭借 “精致萌” 的特点形成新潮流。这种 “变小” 的趋势并非偶然,而是行业对消费者需求变化的精准响应,背后蕴含着深层的产品逻辑。本文将从 “小” 趋势的起源、涉及的品类以及畅销原因等方面,拆解食品饮料 “迷你化” 的产品逻辑。 "小" 趋势从何而来? 食品饮料的 “迷你化” 趋势最早可追溯至多年前,近年来逐渐成为行业普遍现象,尤其在冰淇淋品类中表现突出。 伊利旗下的巧乐兹在 2019 年推出 mini 巧乐兹小 V 筒,布局迷你冰品细分市场;可爱多更早,2017 年便推出迷你版产品。2023 年 4 月,梦龙推出迷你梦龙,单支雪糕克重从 65g 减至 42g 左右,上市后广受关注;随后和路雪旗下千层雪也加入 “迷你家族”,推出小克重冰淇淋。 国际品牌外,本土冰品企业也加速布局。蒙牛、光明等企业推出小规格、多支装产品线,如盒马的小雨伞形牛奶口味巧克力脆筒冰淇淋为 42g6 支,光明迷你小砖为 30g,迷你千层雪为 30g5 支。还有超 mini 冰品,单支克重在 30g 以内,如中街 1946 亲子分享装一支 20g、一盒 5 支,迷你可爱多和奥利奥迷你甜筒单支均为 20g。 这一趋势在全球范围内一致。2024 年初,哈根达斯发布 “一口大小” 的迷你冰淇淋;梦龙在海外市场推出 “bite-sized” 的 Bon Bons 产品,推动联合利华冰淇淋业务增长,其 2024 年财报显示该产品是增长来源之一。调查显示,90% 的 Gen Z 一代每天会吃一口零食,“一小口” 的冰淇淋成为满足其白天零食需求的选择。 还有谁在变小? “迷你化” 并非冰淇淋独有,已延伸至多个食品饮料品类,成为行业普遍现象。 饮料方面,可口可乐 2018 年在中国市场推出 200ml 迷你罐,随后雪碧、芬达等大单品跟进;其海外市场更早,2010 年便推出 7.5 盎司(约 220ml)产品,迷你罐成为保持增长的核心原因之一。2024 年,东方树叶推出 335ml 迷你装;2023 年,外星人电解质饮料推出 300ml 便携装;2025 年初,东鹏补水啦推出 380ml 小补水系列;怡宝也推出 210ml 口袋装矿泉水,农夫山泉经典红瓶天然水多年前已推出 380ml 产品。 零食方面,乐事推出 12g 迷你小袋装薯片;日本品牌卡乐比主推 15g / 袋 * 5 的小规格组合包装;本土品牌脆升升多为 20g / 袋的小包装组合。蒟蒻果冻也采用多小包组合袋装,每小包约 20g。 酒类方面,江小白旗舰店销量最高的果立方果酒是 168ml*4 瓶的组合;40 年前,日本朝日啤酒推出 135ml 小罐啤酒,满足 “酒量不好又想喝一口” 的人群,尤其受 50 岁以上中老年人欢迎,250ml 和 135ml 小罐啤酒的 70% 以上消费者为该群体;麒麟旗下一番榨推出 135ml 规格,定位小包装高品质精酿,在山姆上榜啤酒热门榜。 其他品类中,康师傅推出小饱杯迷你泡面;2021 年现制茶饮行业流行 “迷你杯” 风潮,引发品牌跟随和消费者打卡;全聚德推出单人烤鸭礼盒,在盒马单月销售额突破千万;金龙鱼推出 900ml 迷你食用油,月均复购率提升 32%。 这些变小的产品多为高热量食物、油炸膨化食品、酒精或深加工食品,消费者选择小包装,很大程度是为方便控制摄入量,在想吃的同时减少身体和心理负担。 为什么小包装食品卖得火? 小包装食品的畅销,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契合消费群体变化,也适应场景需求,同时是品牌有效的产品策略。 首先,单身经济与即时消费的驱动。中国单身人口超 2.4 亿,独居青年达 9200 万,这一群体重塑消费市场,小规格产品适配其 “即买即走、量少精致” 的需求。如 240g 茴香小油条、450g 三枚装饭团,一次食用分量适中,避免浪费,满足独居消费者对便捷与品质的需求,其在便利店的复购率高于传统大包装产品。天猫 2024 年数据显示,小包装食品销量同比增长 45%。 其次,碎片化场景下的 “口袋刚需”。小包装产品精准覆盖上班族、学生、健身族等便利店核心客群的碎片化需求,如通勤路上的 380ml 小瓶装饮料、办公间隙的独立包装饭团、健身后的 200ml 迷你酸奶。相比大包装,小瓶装便携易带,独立小包装零食更卫生且便于控制摄入量(如 80g 冰淇淋、小份坚果),契合 “随手可拿、即时消耗” 的特点。 再次,健康需求的满足。小包装直接关联 “少”,意味着热量、糖分摄入少,能降低消费者 “嘴馋” 的负罪感,尤其对于高热量、高糖分的产品,如 “一颗荔枝大小的冰淇淋” 在心理上更易被接受为低负担选择。同时,小包装成为健康化的载体,便于消费者接受减糖、低脂、清洁标签等可能成本更高的配方升级,如冰淇淋在变小的同时推进配方优化。 此外,作为品牌的产品策略,小包装有多重优势。一是利于降本增效,原材料价格上涨时,规格变小而价格未必等比例降低,能创造更多利润空间,如梦龙迷你款每克价格较常规款上涨约 9%。二是提升消费量和客单价,多支组合装促使消费者一次购买总量和金额高于单支传统包装,如迷你冰淇淋多以 4 支、6 支等组合装销售。 三是拓宽消费场景,如冰淇淋突破传统冰品定位,进入休闲零食、下午茶、朋友聚会等场景,中街 1946 的 mini 亲子装吸引家长为孩子购买;小瓶装饮料则适配儿童群体和户外跑步等特定场景。四是满足消费者尝鲜与社交需求,组合包装便于尝试不同口味,精致包装适合拍照分享,引发社交传播,如现制茶饮 “迷你杯” 因出片属性引发打卡热潮。 结尾 食品饮料的 “迷你化” 趋势,是行业对消费需求变化的精准响应,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产品逻辑。从冰淇淋到零食、饮料、酒类,众多品类加入 “变小” 行列,既顺应了单身经济、碎片化场景的需求,也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同时成为品牌降本增效、拓宽市场的有效策略。 小包装食品的畅销,证明其并非偶然现象,而是行业从 “满足基本需求” 向 “提供个性化、场景化解决方案” 转变的体现。未来,随着消费持续升级和场景不断细分,小包装产品若能在健康、口味、体验上持续优化,兼顾消费者需求与品牌发展,有望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真正实现 “包装越小,生意越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