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热点新闻 |
||
葡萄酒穿上 “铝” 衣,是革新还是噱头?新闻来源: 发布时间:2025-09-15 09:27:00 出。意大利Vinca品牌数据显示,其铝瓶装葡萄酒总碳足迹较玻璃瓶降低47%;国际铝业协会(IAI)进一步测算,采用100%再生铝并依托可再生能源冶炼,单个750毫升铝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仅为0.23千克CO₂当量,不足同等容积玻璃瓶(1.15千克CO₂当量)的五分之一。 更关键的是,铝材具备无限循环利用特性,回收过程中能耗远低于玻璃——欧盟《循环经济行动计划》数据显示,铝制品回收能耗仅为原生铝冶炼的5%,这与全球葡萄酒行业追求“碳中和”的趋势高度契合。智利干露酒庄正是看中这一优势,计划未来五年将铝瓶装葡萄酒比例提升至年产量的10%,以降低全产业链碳排放。 流通效率的提升则为酒庄节省了可观成本。铝瓶重量仅为同规格玻璃瓶的约25%,英国奥乐齐超市推出的铝制包装葡萄酒单瓶重95克,比标准玻璃瓶轻75%,这使得每辆运输卡车可节省超5吨重量,单箱运输成本降低约30%。 同时,铝瓶的流线型设计让运输集装箱与店内货架容纳量提升40%以上,进一步降低仓储与物流成本。对出口导向型酒庄而言,这一优势更为明显:第三方物流公司G7测算,宁夏葡萄酒采用铝瓶包装出口至东南亚市场时,单箱物流成本可降低18%-22%,有效缓解了葡萄酒出口的“重量负担”。 在消费体验上,铝瓶也针对性解决了玻璃瓶的诸多痛点。铝瓶冷却速度比玻璃瓶快30%以上,尤其适合夏季野餐、户外烧烤、音乐节等即饮场景,Vinca联合创始人Jack Green便提到,其铝瓶装葡萄酒已成为航空、火车等场景的“首选”;而完全不透光的特性,能彻底隔绝紫外线对酒体的光氧化风险,对光敏感的白葡萄酒、桃红酒储存更为友好——山东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教授指出,即便上色玻璃瓶也无法完全避免长期储存中的光损害,铝瓶在这一维度的保护能力堪称“最优解”。 此外,铝瓶的旋盖设计无需开瓶器,解决了年轻消费者“开瓶难”的问题,天津我爱我酒负责人郭福生观察到,这类包装精准匹配20-30岁女性客群,在即饮场景中接受度逐步提升。 全球市场实践:从国际酒庄到国内产区的铝瓶探索 铝瓶在葡萄酒领域的应用已从“概念试水”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国际酒庄积极布局,国内产区也将其纳入产业升级规划,形成全球范围内的探索热潮。 国际市场上,新旧世界酒庄均在加速推进铝瓶应用。 在欧洲,传统产区打破“玻璃瓶=高品质”的固有认知:法国波尔多二级庄雄狮酒庄2024年与铝业巨头签署合作协议,将在2026年推出限量版铝瓶装赤霞珠,此前已开展24个月对比陈放实验,初步感官分析显示酒体风味与玻璃瓶装接近;意大利西西里岛的Vinca品牌则直接以“环保”为核心定位,其100%消费后回收铝瓶装Organic Catarratto葡萄酒已进入英国Tesco超市,Tesco采购经理Sarah Robinson评价其“轻便易携、冷却迅速,完美适配户外场景”。 新世界产区更是将铝瓶作为差异化竞争的抓手:智利干露酒庄明确提出“五年10%铝瓶占比”目标,依托南美丰富的铝资源与再生体系降低成本;美国多家酒庄则瞄准即饮市场,推出187毫升、330毫升小规格铝瓶装葡萄酒,在外卖平台DoorDash上,2024年夏季铝瓶装葡萄酒订单占比已达12%,较2022年翻倍。 行业展会与零售渠道的推动,进一步加速了铝瓶的市场渗透。 2025年杜塞尔多夫酒展上,铝瓶/铝罐装葡萄酒成为焦点展品,不仅新世界酒庄集中展示,欧洲传统产区参展商也首次推出相关产品,打破了“铝瓶只适合低端酒”的偏见;英国奥乐齐、德国REWE等连锁超市纷纷上架自有品牌铝瓶装葡萄酒,通过“环保+便携”的营销话术吸引消费者,奥乐齐更是强调其铝瓶“完全可回收,且保护酒质不逊于玻璃”。 国内产区也紧跟趋势,将铝瓶纳入产业升级布局。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在《2023-2028年产业升级规划》中,明确将“轻量化包装”列为优先战略,计划2025年启动铝瓶灌装试验线建设。这一决策背后,是宁夏葡萄酒出口的现实需求——传统玻璃瓶装酒出口至东南亚市场时,物流成本高、破损率高的问题突出,而铝瓶的轻量化特性可有效解决这一痛点。尽管目前国内铝瓶装葡萄酒尚未实现量产,但部分酒庄已开始小范围测试。 国际葡萄酒贸易组织(IWTO)的预测更凸显铝瓶的市场潜力:到2027年,东南亚等热带国家即饮型葡萄酒市场中,具备高效冷却性能的铝瓶等包装份额有望超过35%,成为即饮场景的主流选择之一。 市场挑战:认知、成本与场景适配的三重壁垒 尽管铝瓶优势显著,但在推广过程中,仍面临消费者认知偏见、成本门槛高企及场景适配局限的三重挑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铝瓶大规模替代玻璃瓶的关键因素。 消费者对铝瓶的“低端化”认知是首要障碍。英国市场调研机构Wine Intelligence 2024年报告显示,49%的消费者认为铝瓶“更适合廉价酒款”,仅23%认同其“高端环保”定位。这种认知源于长期以来铝制包装在饮料行业的应用场景——多与碳酸饮料、廉价果汁绑定,导致消费者将“铝瓶”与“低品质”直接关联。 广东餐饮渠道酒商宋宝瑞的感受颇具代表性:“高端餐厅的消费者看重开瓶仪式感,侍酒师用开瓶器开启玻璃瓶的过程,是葡萄酒体验的一部分,而铝瓶的旋盖或拉环设计,很难营造这种氛围,甚至会让客人觉得‘这酒不够档次’。”即便在年轻消费群体中,认知转变也需时间,上海电商平台运营经理孙志坚表示,铝罐装葡萄酒常被误解为“饮料罐”,需品牌方反复强调环保、便携卖点,才能勉强提升点击率,但转化率仍低于玻璃瓶装酒。 成本门槛则让中小酒庄望而却步。受全球能源危机影响,2023年铝锭均价较2021年上涨28%,直接推高铝瓶生产成本。CRU Group数据显示,当前再生铝瓶生产成本仍比玻璃瓶高出35%;且铝瓶定制化生产存在规模化门槛——英国灌装企业Greencroft Bottling案例显示,完全印刷的铝瓶订单需达到50万件以上才能实现边际成本下降,这对年产量不足10万瓶的中小酒庄而言,几乎无法承受。 山东烟台玻璃瓶制造商胡旭也提到,虽然大批量采购时750ml铝瓶单瓶报价可低至3-8.5元,与玻璃瓶接近,但加上定制印刷、灌装设备改造等费用,铝瓶单瓶总成本极有可能超过10元,高于高端玻璃瓶成本,进一步压缩酒庄利润空间。 场景适配的局限性则让铝瓶难以覆盖所有葡萄酒消费需求。在收藏级、陈年型葡萄酒市场,玻璃瓶仍是不可替代的选择——铝瓶虽避光性好,但目前长期储存对酒体风味的影响尚未有定论,雄狮酒庄虽开展24个月对比实验,但最终结论需等待2025年底的理化检测结果,行业对铝瓶“能否支撑5年以上陈年”仍存疑虑。 此外,消费者“观色辨酒”的习惯也难以适配铝瓶:玻璃瓶的半透光性(上色瓶)允许消费者观察酒液颜色、澄清度,这是判断葡萄酒品质的重要依据,而铝瓶完全不透光,剥夺了消费者这一体验,对注重“视觉感知”的高端消费场景形成制约。 这些挑战决定了铝瓶短期内无法全面替代玻璃瓶,而更可能与玻璃瓶形成“场景互补”——即饮型、户外场景用铝瓶,收藏型、高端餐饮场景仍用玻璃瓶。 长远来看,铝瓶不会完全取代玻璃瓶,而是与玻璃瓶、纸盒、易拉罐等共同构成“多元化包装体系”,各自适配不同消费需求与场景。铝瓶的崛起,不仅是材料的替代,更是葡萄酒行业从“传统导向”向“环保+体验导向”转型的缩影,将推动整个行业朝着更低碳、更灵活、更贴近消费者需求的方向发展。 |
||